12.07.2010

China Entrepreneur Forum Panel Discussion on New Energy Vehicles (中文)

Beijing, December 5, 2010

Click the following for coverage at sina.com:



罗威: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两个驱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5日 10:34 新浪财经
2010年12月5日,“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博斯公司资深行业顾问罗威先生。(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2010年12月5日,“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博斯公司资深行业顾问罗威先生。(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2月,“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新商业·新共识·新动力”。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博斯公司资深行业顾问罗威先生。

  以下是发言实录:

  罗威:我在汽车行业有20多年的经验,其中有6年半的经验是在中国,接下来我会讲讲我对于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潜力,谈一下我的观点。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基本上汽车行业就是以内燃机技术为主,在世界上很少有一个行业,100年的历史主导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仅仅过去发生的变化就是在数字性和动力性方面进行一些提成,整个行业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几乎没有,这是很少见的,这应该就是过去100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基本的情况。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像中国,过去大家都生活在农村,大多数人都在农村,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我们其实现在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污染,包括现在全球大家面临的形势是气候的变暖,面临着这样一种形势,我们是不是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怎么样来控制我们人员的消耗,我们知道中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石油方面对外依存度是非常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挑战一下自己的汽车技术,我们是不是需要或者是能够替换掉新能源的技术,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仅仅是我们汽车行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作为人类来说也是共同面临的话题。

  中国在未来应该会引导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走向,主要原因是两点。第一点是中国现在在汽车行业发展这么久,中国自主品牌想要差异化自己,相对来说就会花很多时间去做,会投入很多的能力去做新能源汽车,或者在这一块投入会很大。第二点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也是希望能够减少对于能源的依赖,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希望能够实现这种转换。基于这样一个愿望,我们希望这个转换不光是国家的,还有包括我们产业的,都希望能够实现这种从传统的内燃机技术转化到新能源技术。基于这样两点主要的原因,我相信中国在未来应该能够引领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很大的投资可能就很难实现。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还是相信,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驱动力,那么这个会促使中国在未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半封闭论坛: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5日 10:22 新浪财经
2010年12月5日,“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半封闭论坛: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2010年12月5日,“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半封闭论坛: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2月,“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新商业·新共识·新动力”。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上图为半封闭论坛: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

  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实录。

  孙健(主持人):各位早上好!

  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题目也很有意思,我们的题目是选择太热还是太冷,可能从现在听众出席的情况也能够反映出一点问题,前一阵是非常热,现在是不是冷了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的主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今天能够请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参与今天的论坛,我觉得也是很好。所以我想不管下面参加的人数有多少,我们还是就这个主题来展开我们的讨论,哪怕就是我们今天有一个机会让在座的这些专家互相交流一下意见,我觉得也是很好的。

  在开始之前,我也想很快的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与会嘉宾,他们是:北京汽车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林逸先生,他也是北汽控股新能源汽车的执行董事和副总经理,待会儿林总会给我们讲一下在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任勇先生来自长安汽车(10.81,0.02,0.19%)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总一会儿也会跟我们分享一下,长安汽车作为央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发展路径;宣奇武先生,他们阿尔特汽车技术公司在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特别在汽车设计方面,会前我们做了简单的交流,待会儿我想请宣总在汽车设计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还不想太多的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是让大家看到目前业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罗威先生是我的同行,他是博世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罗威先生在汽车行业也有很多年的经验,特别在产品规划方面,所以我想请他谈一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情况;我是孙健,来自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咨询方面的负责人,我也是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在汽车行业咨询方面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我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特别给媒体发了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自己的想法,也是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些思考。我想在10:30以前肯定会给大家一点时间跟我们台上的嘉宾进行互动和交流,也请大家在过程当中举手,我是比较喜欢这种互动的形式,每位嘉宾在发言的过程当中如果有问题的话都可以提出来。我觉得人少的话就有人少的好处,我们的互动可以做得更有效,更快捷,希望大家随时有问题提出来,希望嘉宾也同意我这个方式,随时有问题举手,比如说李总我有一个问题我想打断一下都可以,我们都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有效的互动。

  下面我想给每一位嘉宾5分钟的时间,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讨论主题的几个题目,当然为了严格的控制时间,也为了对每一位在座嘉宾和听众的公平,我也会控制时间,比如5分钟到了,我肯定要打断你,如果你有很多话要说,就是下来还会给你机会,请大家先做一个简短的评述,关于我们今天这几个问题。

  林逸:首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刚才孙总也说了,原来我们叫北汽控股公司,从9月28日我们正式更名为北汽集团,我是北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研究总院的工作和新能源的技术工作,我们新能源汽车公司是去年成立的,我也兼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因为没有董事会,我就代表公司做法人,相当于董事长,我们还有经理层,还有总经理、副总经理五六个人。

  本来应该是我们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亲自参会,他因为临时有别的重要事情,今天在外地赶不回来,那就委托我代他把我们北汽的情况,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情况向各位做一个介绍,大家做一个互动讨论。北汽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重新修订了发展战略,我们现在的产品战略就是四句话,一是商用车为先。北汽下面一个福田公司,是全世界商用车最大的汽车企业,按照产销量来算。二是以越野车为本。北汽是靠越野车起家的,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到处越野车都是北汽造的212,我们要继续以它为根本,大力发展。三是要以乘用车为重。就是大力发展乘用车,特别是自主品牌的轿车。四是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北汽按照产销量现在在全国排第五,我们是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产品计划,通过集团化战略,跨越式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能够争取尽快的得到比较快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去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一家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是1亿人民币,在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买了200多亩地,现有3万多平米的办公楼和厂房。到上个月为止,我们已经有300多员工,因为我们的公司下面还有一个电池公司,主要是做锂离子电池的成组生产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生产。新能源公司大概有160几个人,电池公司有140多人,现在那里有300多人的队伍。今年年底已经实现了纯电动轿车小批量生产,我们大概有30几辆,其中有10辆已经在做测试,并且像北京科委有2辆车已经开始做小范围的试运营。我们这个车主要是基于瑞典萨博的平台,因为我们去年年底已经成功的收购了萨博的技术。北汽下面有一个研究总院,有一个动力总成公司,有一个乘用车事业部,他们在那里消化吸收萨博的技术,最早的一款车明年应该能够下限。我们的新能源公司就会在萨博的平台上开发纯电动的轿车和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我们现在正在建一个2万平米的厂房,是一个总装车间,原来有4栋厂房,2万平米,分别是电池车间、电机车间、试制车间和电动力系统车间,把我们北汽自己的车运过来,把我们的电驱动系统装上去,这样的话,明年会形成一个单班2万辆生产产能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我们是一个实体,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子公司,具有研发、生产、销售的功能,所以应该是一个整车厂的性质。

  孙健:下面请任总介绍一下长安的情况,当然我也更希望听到一些观点,不单单是介绍情况,就是对于今天我们这个问题的观点,不然的话我等会儿还是要问的。

  任勇:大家好,我是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任勇,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支部书记,因为我们公司现在没有总经理,所以说现在这个公司的运作主要是我在负责。

  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跟重庆市科委下面的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一起组建的一个合资公司,长安汽车股份公司占65%的股份,科风投占35%的股份。这个公司主要是承担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新能源汽车系统及零部件开发为定位的设计公司兼零部件公司的定位,这个公司是从08年6月份成立,到目前有2年多的时间,目前公司的员工有300人,准确地讲是297人。主要是以设计、开发、试验为主的一个类似于设计公司的这样一个实体。我们这个公司主要承担长安新能源汽车的业务和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的指南。所以说重庆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主要是我们在牵头进行组建。长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计划是在2012年将在重庆的两间新区里面,有一个1千亩的地,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长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发展的情况,我们有两款车型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和批量销售,这两款车型一个是在去年6月份上市的杰勋中混合动力车型,另外一个同样是中混合动力系统的平台,从杰勋这个车平台上一直到我们志翔车上面的中混合动力,志翔混合动力车是在今年7月份上市销售,目前从11月底统计的数据,我们这个车的销售量主要是在国内的示范运行城市里面一个出租车领域进行示范运行,应该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批量性的销售突破,另外我们在纯电动轿车方面,以及Plug-in方面有进行产业化的开发,这两个车型投放市场的话,将会在后续的两到三年之内,将投放市场,进行示范运行。我主要是想介绍一下长安汽车股份以及长安汽车的一些情况,谢谢!

  孙健:我想先请嘉宾介绍一下他们的现状和观点,下面请阿尔特技术有限公司宣总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宣奇武:大家好,我叫宣奇武,是阿尔特汽车的董事长。我们阿尔特机车是一家汽车设计公司,其中有两个业务,一个是机车设计,另外一个就是技术咨询。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在2011年就对中国目前最著名的混合动力车进行了一个咨询工作,帮助开发了这款车,现在我们是中国营业额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也是中国唯一能开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电动汽车的设计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中国四家企业开发了6款电动车,目前也在跟日系的这些电池厂合作,我们跟日本的电池还有中国的国家技术中心,还有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锰酸锂电池的公司,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生产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公司,整车控制器目前也在跟国外的公司谈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我们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公司,也是不遗余力的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来搞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是深信不疑的。就今天会议的主题来讲,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全身心热情的投入新能源汽车这场改变中国将来大的运动,我是这样一个看法,谢谢大家!

  孙健:下面请罗威先生谈谈他的观点,特别我想听到的是关于中国现在是过热还是不够热,中国是超前了还是落后了这样一个判断。

  罗威:我在汽车行业有20多年的经验,其中有6年半的经验是在中国,接下来我会讲讲我对于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潜力,谈一下我的观点。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基本上汽车行业就是以内燃机技术为主,在世界上很少有一个行业,100年的历史主导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仅仅过去发生的变化就是在数字性和动力性方面进行一些提成,整个行业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几乎没有,这是很少见的,这应该就是过去100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基本的情况。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像中国,过去大家都生活在农村,大多数人都在农村,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我们其实现在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污染,包括现在全球大家面临的形势是气候的变暖,面临着这样一种形势,我们是不是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怎么样来控制我们人员的消耗,我们知道中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石油方面对外依存度是非常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挑战一下自己的汽车技术,我们是不是需要或者是能够替换掉新能源的技术,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仅仅是我们汽车行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作为人类来说也是共同面临的话题。

  中国在未来应该会引导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走向,主要原因是两点。第一点是中国现在在汽车行业发展这么久,中国自主品牌想要差异化自己,相对来说就会花很多时间去做,会投入很多的能力去做新能源汽车,或者在这一块投入会很大。第二点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也是希望能够减少对于能源的依赖,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希望能够实现这种转换。基于这样一个愿望,我们希望这个转换不光是国家的,还有包括我们产业的,都希望能够实现这种从传统的内燃机技术转化到新能源技术。基于这样两点主要的原因,我相信中国在未来应该能够引领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很大的投资可能就很难实现。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还是相信,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驱动力,那么这个会促使中国在未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孙健:我觉得刚才罗威先生的发言实际上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场。接下来我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到嘉宾这边,因为各位都不给我表态,我现在要逼着他们表态。我们先定义一下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我们一讲新能源汽车都是比较泛泛的概念,现在除了传统的内燃机之外的,所有替代能源的都能够称之为新能源车,不是我们比较窄义的新能源车,比如说纯电动车,Plug-in混合动力车和插电的动力车。我们今天讨论范围之内的新能源汽车,在这一方面请大家用一句话来告诉我,你认为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是过热了还是关注不够?

  林逸:过热。

  任勇:我觉得一句话不好说,既热又冷。

  宣奇武:我认为还是关注不够。

  罗威:目前也许是关注度太着急了,我认为这个转换应该是未来10到20年的事情,目前中国整个发展态势有点太着急。

  孙健:他是偷换我的概念,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他是说过于乐观了,可能就是对于预期过于乐观,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也是过热的一种表现,就是因为过于乐观导致了过多的投资和关注。但是我想再回过来问一下任总,我们不谈这个部分,你认为关注度不够的是什么?

  任勇:因为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全行业都应该来关注。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可能有些偏颇,比如说有些在电池方面的投入,罗威先生针对的可能就是这一块,投入的可能确实比较大,这个投入过多。

  孙健:重复投资。

  任勇:而且这个投入能够收到多少效益是最关键的。如果效益收获很大,我觉得这个投入也值得。从目前来看,谈到很多技术问题,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中国在电池制造方面的投入我觉得偏大,应该在电池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

  孙健:你是说基础研究吗?

  任勇:基础研究,电池材料。

  孙健:包括正负极材料这些东西。

  任勇:电池技术的突破要从这里开始,我们只是投入生产、制造这个层面的投入太大,投入这么多的话还不够,总的来讲就应该提高电池的容量、功率和安全性,在这方面要进行一个突破。

  孙健:目前你看到是投资不足?

  任勇:这时候是投资不足。

  孙健:我们主要是暖一下场,大家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另外我希望请大家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回答我这个问题,不说你们自己所在的企业,整体中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水平,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现在是A在同样水平上?B比先进水平大概差一段时间,我希望你告诉我你判断差异的时间,C你觉得我们在技术方面比国际上的新能源方面的主流技术水平是不是超前了?相信可能在座很多的听众也都非常关心这样一个判断,因为看到太多的报道,有时候说的是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时候说我们在一些领域是领先的,我就说打个平均数,你总体看到的这个水平,我们现在在什么水平上?我相信大家都很关心,喊了那么多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是一样?落后?还是超前?

  林逸:我想把自己抬高一下,以表示我的论点。中国有一个Top10,大家都知道,中国有10大汽车集团,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召集下每年做一次高峰会议,都是由集团的董事长法人去参会,在08年的黄山会议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家都共同关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所以成立了十大集团的电动汽车领导小组,每个集团一位副总裁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主管两个人参加到领导小组里面,一共20个人,在座的任总和我都是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我们当时做了两件事,成立了两个工作组,对全国电动汽车的现状进行调研,研究一下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上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还需要做哪些标准的研究,我们这十大集团应该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上做哪些工作。这两个工作小组都有一定的工作,我们在今年Top10的峰会上,把这两个报告向老总们做了汇报。

  孙健:报告的内容可以披露吗?

  林逸:我们大概达成了几个共识,第一电动汽车,我们所说的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油电池,是汽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汽车的电驱动是汽车技术进展的方向,所以10大集团都在这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财力和精力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第二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电动汽车的整理技术状况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我说要抬高自己一下,我认为这是我们10大集团的共识。

  孙健:可不可以再追问一句,落后大概多少年?

  林逸:这个没有答案。

  孙健:任总要不要补充一下?还是说你有不同的观点?

  任勇:我赞同林总的观点,因为也是我们Top10达成的共识,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汽车跟国际这些先进的技术,因为我们孙主持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很科学,你把我们的平均水平跟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水平比较的话,我觉得这个不是很科学。我们的平均水平应该跟国外的平均水平去比,这个我觉得比较科学一些。我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我们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国外实际上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国内的一些平均水平去跟国外一些典型的,比如说跟丰田、本田,纯电动就跟日产、三菱去比,我觉得这个是不科学的。就相当于把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跟奔驰、宝马去比一样。

  孙健:换句话说,任总还是觉得我们也是有一些领域领先的,还是你想说我们的平均水平是不低于国外的平均发展水平的?我刚才说的平均的意思,我一定程度上同意这个要求有点苛刻,要求中国的平均水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可能说得不完整。我就是想说,拿我们一个汽车企业目前在这方面前沿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外的汽车公司在这方面的前沿水平去比的话。

  任勇:我想表达的就是,在国内有些技术领域跟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一些。

  孙健:某一个领域,你要说混合动力我们就说混合动力,在混合动力领域我们跟他们有差距,在纯电动车领域我们是不是还有差距?

  任勇:总的来说我同意林总的观点,我们的水平肯定比国外的水平要差。另外差距可能不同而已,有些可能差一两年,有些可能距离要长一些,但是总体来讲要差一些。因为不管是电动车也好还是传统车也好,它毕竟是一个车,因为汽车差距的共识,就是中国汽车行业跟国外先进汽车行业来比的话,差距20年这个是达成了共识。我认为现在我们跟国外的差距不管是大也好,小也好,我原来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去跟刘翔赛跑,虽然我们比刘翔先跑30米、50米,但是只要一开始跑的话,最后冲刺的肯定就是刘翔,因为他的基础好。国外现在跟我们可能有一点差距,有些国家有些企业有些差距,只是他们可能没有去做,如果他们做的话,可能后面就会超过我们。所以我们不管是搞传统汽车也好,还是搞新能源汽车也好,都要把我们的基础打好,把我们的核心技术掌控好。

  孙健: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就是说要戒骄戒躁,前一阵子非常浮躁,当然我们媒体朋友也帮了不少的忙,说到新能源车就说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要弯道超车,我们这几位行业的实干家给了大家一个判断,实际上跟我本人的判断也是比较一致,这是非常考量基本功的,不是说因为你想的早或者是启动的早就一定马上就可以做得那么快。比如说谈到电池技术的突破,就跟很多我们原来在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在电池方面的基础研究,在电池控制系统方面的基础研究都是离不开的,不是说我突然想到投一个钱或者有一个新的发明,一夜之间就把我们在技术上沉淀不足的短板弥补掉,这恐怕是不现实,所以通过今天的论坛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判断,还是要比较冷静,同时也非常同意刚才罗威先生谈的,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下面我们想听听宣总是否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宣奇武:刚才听任总和林总讲起来,我作为中国Top10的成员,觉得中国的现状非常冷静,而且是非常正确的运行这个事情,我感到非常高兴,站我们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很冷静,很正确的认识这个事情。过去在国外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国内的一个汽车厂的老板,还有三菱一个老总在一起吃饭,他们也说为什么中国好像查询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论文数量超多,搞的怎么样呢?后来中国汽车厂的老板说,实际上我们中国干什么事情一干全民运动就是全干,尽管论文写的很多,包括电动车也是一样,搞的地方很多,但是投入资金很少。我昨天看了一个报道也说,当然这个数据可能不正确,说中国企业的研发大概是东风汽车(5.30,0.00,0.00%)上海汽车(16.66,0.28,1.71%)、比亚迪进入了前多少名,这三家加在一起投入的研发费用是43.4亿,仅占丰田汽车的1/15。而且这个研发费用不光是电动车的研发,是所有的研发,这个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全民运动热是搞的很热,但是实际上花的钱很少。这个研发是靠钱堆出来的,我们中国的研发费用,人力成本稍微低一点,至少在我们公司人工成本基本上高管和国外一样,中层干部是国外的1/2。按照1/2算的话,我们三大企业加在一起仅仅是丰田的1/7.5,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刚才我说的关注不够的意思就是政府关注不够,还是得拿出真金白银来真正的搞这个事情,而不是说大家搞,搞了半天大家都没有钱。

  各个总成来讲,刚才孙先生说我们跟国外有多少年的差距,因为我们也做电动汽车,我认为从整车性上来讲,作为量化上应该差3到5年,我们电动车的水平相当于国外的F4,刚刚一开始研究的水平,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和寒冷地带怎么做,电波干扰的时候怎么做,需要很多的认证,大概需要3到5年的验证时间。电池本身寿命我觉得跟日本的锰酸锂电池相比差不少,我觉得这方面,可能电池、电池控制系统差距更大一点,至少有5年以上的差距。电机本体的差距不是很大,电机本体摩擦的地方很少,性能大概低5%左右。但是可靠性基本上差不多,我们的性价比更好,电机本体可能是国外价格的1/3,这个差距我觉得也就是按照性价比来讲没有什么差距,可以说电机本体还可以说是领先,但是重要的是电机控制器,这一块差距还有3到5年的时间。整车控制器估计差距也是3到5年的时间,总体上来说还是落后的。

  孙健:宣总刚才讲的非常专业,我们今年做过几个这方面的研究,跟客户做的基本的判断是一致的。大概平均纯电动和插电池电动方面的差距,我们现在的行业平均水平跟国外差5年。借此机会说一下,实际上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还是回过来说是不是差5年就没有希望了,那是我们发展路径的问题。我们再听一听罗威的意见。

  罗威:如果我们对比技术的话,那个很自然,中国的技术要落后于国外的技术研发能力,因为在国外基本上都是整个汽车行业就存在100多年了,在中国已经10几年了,最多20几年。所以很自然的,中国其实从其他研发和积累能力方面可能是有差距的。具体到新能源汽车,其实这个差距是可以减少的,毕竟内燃机技术我们已经研究了100多年,中国研究了几十年。而在新能源汽车国外开始研究也就是10几年的历史,中国应该说还是有机会来缩小差距。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会不会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使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尽快最早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我对欧美也非常熟悉,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像中国这样,对新能源汽车有承诺,或者说有这么大的意愿去推动,而且能够推动,在国外也许有意愿,不像我们中国政府这么样有强大的推动力,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去推动这个基础的建设,包括像中间站等等一些建设。在全球其他地方没有,在中国如果说我们能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的话,就非常有可能使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尽快的商业化。所以为什么说中国未来可以引领这个行业?引领这个行业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技术上可以取得一定的领先,而是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领先。

  孙健:从原则上我是同意的,中国将来最早把新能源车,特别是电动车商业化的主要市场之一,问题是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两个观点放在一起来看的话,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个市场条件都弄好了,最后谁得益了呢?是最先准备好的那些企业,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来可能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国外的这些汽车企业最先受益的,因为他的产品已经成熟了,技术相对又领先了,你把市场条件都弄好了,中国企业可能在这一轮竞争里面又不像政府期望的那样能够占到先机,这个恐怕是政府现在一直在犹豫和平衡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我想今天不展开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太大,另外可能不是我们在座几个特别关心的,我们等会儿还是想回到刚才谈的这个问题,看到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汽车企业有没有一些不同的策略来帮助我们中国企业加快发展?因为肯定有了差距,像刚才任总说的,人家是刘翔,我是没有训练过的运动员,我跟他去比赛的话,本来就已经有能力上的差距了,再这样跑下去,跑短途可能还好一点,110米,我先跑30米还好一点,如果跑1500米那你就完蛋了,跑马拉松根本没有戏,他比你的能力强那么多。

  林逸:我想还是先回答刚才这个问题,我回答主持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的判断问题说了两个字,我认为叫过热,我下面还有半句话,我认为这个过热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我想帮助主持人总结一下。刚才为了抬高自己,把我的观点说的重一点,我是以10大集团的态度。现在回过头来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为什么要把它留到后面说,我想把它分开。我也是从事新能源研发生产的,也算国内在这些方面的专家之一,对于新能源汽车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到热我认为是这样,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我的总结是两冷两热。地方示范运营热,目前有25个城市已经纳入国家四部委批准的电动汽车示范城市,还有很多城市在争取,一共三批,上个月是在天津科技部组织论证,又有七个城市通过,现在一共25所,地方有很多大的投资。最近大家看网上个别城市提出来,要在“十二五”期间内投入500亿,使这个城市打造成为具有年产800亿产值的城市,这个目标很宏伟,我认为这是一热。第二个热我认为是舆论热,刚才主持人说是媒体热,把它说得稍微泛泛一点,我最近差不多每天都会接到各种研讨会、展览会、论坛,我这个星期就参加了两次,2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也参加了一次论坛,我在会上也有一个报告。大家都很关注,上次会议当中从屏幕上显示,因为是网络直播,就会有很多人通过网络提问,最后一个调查结果,说目前60%的客户或者顾客认为电动车还不能很快产业化,所以看出来这个关注程度,普通老百姓都对技术路线、电池、电机差不多都是专家了,都能说出一二三来,所以我认为这是很热的一方面。

  我认为相对不热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刚才说过的,我们作为整车生产企业,对于这个事情还不是太热,但是也不是不投入,最近媒体上有一个说法,说是叫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电动汽车投资比较大,国有大企业投入少。实际上不是投入少,是对于它的看法,我认为比较从产业基础出发,考虑的可能更扎实一些。第二个不热,可以叫冷的就是市场不热,因为全国电动车现在没有1万量,还没有超过5位数,可见这个市场不热,国外混合技术很高的动力在国内还没有卖到4位数,才几百辆车,全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但是市场并不认可,表明市场不热。

  我觉得这两个热,两个不热,尽管有很大的反差,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很层次的东西。我为什么说过热还要继续维持下去?有这样几个观点:

  一是咱们党的十七大提出来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中国要快速发展,要发展就要消耗能量,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能源消耗在全世界已经排到很前面了,所以中国的能源消耗是一个国家的巨大压力,要节能减排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所以这个压力就迫使电动机车一定还要热下去。

  二是老百姓要过好日子现在有两大趋势,城市化和机动化都需要大量的汽车,所以我们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可以看出,中国会有年产几千万辆的产能,在全世界是绝对遥遥领先的,因为中国需要十几亿人口,又要城市化,又要机动化,人们要快捷,生活要舒适,对于汽车的需求特别迫切,这就一定要有更节能的,或者从原有的石油消耗转变到其他能源消耗的新车的出现,这个市场需求也迫使电动汽车还会再热下去。

  三是作为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十大集团认为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制高点,是发展方向,所以企业也会向这个方面投资,所以即使不太热的大集团,现在全国十大集团差不多都成立了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要试图快速发展,这是我的观点。

  孙健:你刚才总结的非常好,两热两冷,这个我觉得也是把目前存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点出来。我想特别谈一下整车企业实际不热的问题,我在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不当的话,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实际上是说的多,做的少,而且说的特别多,因为国外企业是倒过来,他们是做的多,说的少,因为很多是涉及到技术秘密,涉及到竞争策略,不能多说。但是中国很多企业都是说的多,做的少,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企业确实也是做了很多实事。和长安的任总我们刚才在交流的时候谈到过,长安有一个中国企业没有的目标,他们从2012年要把所有的自主品牌车全部配置至少弱混,这个还仍然是你们的目标吗?你同不同意刚才林总说的我们的汽车厂实际上还是关注不够的判断?

  任勇:是这样的,长安确实提出来,在2012年把自主品牌的车都配备成弱混的系统,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而且我们现在的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方向,我们一直在往这个方向走。包括我们在今年已经有一款轿车和两款微车,已经实现了弱混的配置。当然公告后续要逐步的下来,而且市场的销售也会逐渐的形成。我在这里提的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不管是节能技术也好,还是新能源技术也好,总的来讲有一个特点就是节能环保,所以说节能技术或者是新能源技术始终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因为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路线比较多,刚才说了,比如说弱混,混合动力也好,纯电动也好还是燃料电池也好,包括燃气汽车也好,混合动力里面又有弱混、中混、强混等等,这些技术怎么发展?我认为是各个企业自己应该去研判的。而且我认为,不管政府怎么引导或者宣传,或者是媒体怎么来宣传,或者是大众怎么来探讨讨论,作为企业来讲,应该有自己企业的一个发展路径。所以说在这里,我就要提出来,作为长安来讲,或者是我们长安的新能源来讲,对于发展路径我们是这样研判的,新能源与节能汽车的发展,我主要针对的是原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就是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这三条技术路线。“十五”期间我们说电动车领域是三纵三横里面的三纵,汽车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传统汽车,就是在内燃机汽车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因为电动车领域首先依附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因为电池技术不可能是在某一天,或者某一年有一个质的飞跃,肯定是一个连续上去的逐渐成熟的过程,电动车也会伴随着这个过程在发展。所以说我们提出来,就是在传统内燃机的基础上来发展对电池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混合动力技术。

  在混合动力的基础上,混合动力既沿用了我们大量的内燃机和传统技术的特点,同时又引入了电动车领域的一些技术,比如说电池、电机、控制,这三大技术都在里面,只是说对于电池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在混合动力的基础上再来发展Plug-in,正因为Plug-in比混合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一些,对于纯电动的依赖技术低一些。大家都知道,因为Plug-in电池搭载的数量可以少一些,成本低一些,即使电池出现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通过车载的内燃机可以持续。所以在Plug-in的基础上再来发展纯电动,这就是我们的发展路径。

  孙健:刚才任总跟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一些是在循序渐进,有些是在做一步到位,可能有些企业,国外也是一样,比如日产说就不搞混合动力,哪怕有混合动力产品,混合动力就是外包的,电动车是认准的方向,起步就做纯电动车,有些是在做循序渐进,不认为纯电动车马上可以商业化,而且花大量的精力,中国企业很多也是这样。我们下面留出一些时间让听众提问题,看看大家有没有准备好提问题的。

  问:我是关注电动车行业关注了很久的,我是来自广东的。我们这个车的冷和热有一个政府定位问题,假如政府关注的太多,那么这个行业发展就不快。政府不关注,反而让民间来搞的话,这个事情会快很多。我有几个例子,像VCD和DVD是政府没有关注的,它反而是成了天下无敌的一个行业,而我们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政府不关注,现在成了天下第一。现在新能源电动车在山东、聊城一带很多山寨版的电动车是当地政府偷着做,民间来推动的,市场起来了,只要市场起来就有机会,所以政府只要开放市场就有机会,只要去封杀,那就没机会。

  孙健:你这是评论,不是问题,是要发表你的观点。

  问:政府关注太多技术投入的话那是失败的,这个技术就完蛋了。

  孙健:您的观点跟我的观点正好是反的。我就说政府是关注不够,或者是关注的不对,我借此机会再讲讲我的公开信,我是说政府要出来集中资源专门搞,你的观点是放开,政府不要管,管的多就把它管死了,或者把这个资源倾斜到比如说不该倾斜的地方去了。

  问:我反对你这个观点。

  孙健:没关系,我们两个人的观点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想听听嘉宾的观点。你们认为政府关注多对这个行业好,还是像这位先生说的政府最好不要管,放任自流让市场导向?

  任勇:我觉得这位先生说的这个问题比较好,而且也比较尖锐。我的观点是这样,第一我认为政府现在关注应该是从法律法规这个层面多关注,你说要引导哪条技术路线,我认为这个是作为企业和市场去判断的事情。我们政府就是说通过法律法规来控制,假设做个比喻,我们政府提出来我们的油耗指标是多少我就支持。我的排放指标是多少我就支持,不管用哪条技术路线。第二对于目前市场出现的山寨版的电动车也好,还是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也好,对于这一块,我认为政府应该引导,我认为现在山寨版的电动车为什么市场能够接受?有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按照这种方式去发展下去,我认为是一个可怕的。因为现在山寨版的电动车从安全性的角度,不管是从整车的安全角度也好还是从道路的使用安全角度也好都是存在一些危险的因素。那么我们政府也好,行业也好,应该去引导规范这一块市场去发展,而且要利用好这块市场,这是我的观点。

  问:我有一个问题,刚才进来的时候正好听到罗威先生在说我们中国有机会,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平台,我们把这个基础建设做好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会领先于全球。既然回到政府,政府能够在这个方面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的话,就可以推动我们达成的目的。所以我想问一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们认为政府应该怎么来做?

  宣奇武:实际问题实际上我也跟国内外一些汽车的领袖探讨过这个事情,刚才任总也说过中国现在有庞大的市场,特别是中国的驾驶员对汽车的要求,因为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买汽车,对车的要求不会跟传统的车去比较,有我们中国独到的优势。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的社会,中石油(11.78,0.01,0.08%)、中石化都是国家的,这样有这个天然的环境来推动这些电动汽车的产业,在国外恐怕这种石油巨头会跟大家有一些利益的冲突。

  从两个角度我个人认为,刚才也说到了电动车过热的问题,把过热的投资抑制下去,像任总说的那样,集中精力把一些关键的材料技术、研发技术可以政府主导,成立一个研发中心,共同来开发一些共有技术的共享。任总说的把那些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现在我们中国电动车也罢,充电器的插销也罢连个标准都没有,应该把这个法规建立起来。政府站在国家利益或者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讲,我觉得应该先把这种充电设施整备干起来,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些年汽车发展这么快?我个人认为先把路修好,有路就有车,这个电动车也一样,先把充电设施,每个加油站都装好了,用着方便了,这个车大家就想开了。想开的时候量一上来,自然从商业模式来讲就有电池保有公司存在了,像煤气罐一样,这样的话整车的成本降下来,成本可能会比汽油车还便宜,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孙健:我再补充一点,我在很多场合也说过,我觉得中国的特色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色,有两个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另外是我们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更大的市场。今天已经证明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来如果从低端的新能源车切入的话,那是更巨大的一个市场,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市场。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而集中的政府,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资源,全世界看到有那么多的政府,罗威刚才说到的这个问题在美国不会发生,美国联邦政府在那里叫没有用的,还是要听从州政府投票去制定法律,每个州的法律不一样,没有办法集中意愿来做。中国这么强大的政府,可以把中国的这些市场准入的资源集中调用起来,变成我们的竞争优势,这是政府应该去做的,这是我在很多场合呼吁的。而且要把这个资源跟中国企业的发展配合起来,因为我看到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在这么做了。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说新能源车,政府定义的新能源车就是两个,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为什么这样?这个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很明显,中国企业在混合动力上已经落后了,就是我们说的普通的丰田或者本田那种技术解决方案。但是在插电式和纯电动车的标准制定、行业的规范、准入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发言权,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中国机会,至少争取到了发展的时间,至少争取到了发展的空间,至于说政府再直接投钱这个事,刚才那位先生最不满意的就是,还要把交税交的钱给企业可能不满意,政府是一个公平的市场,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就是资金的运用,不能说政府投入的不多,实际上政府投了很多,我们科技部有很多投钱的项目,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过热,不好的地方就是去忽悠政府,有钱在那里放着,能够争取到,叫得响的人就可能多拿到一些资金,这也是一个事实。

  林逸:我再补充一下北汽的技术路线,我们北汽新能源技术路线是五句话: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跟踪其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掌握关键核心部件技术,外延内联集成新。前三个是关于三种技术路线我们的说法,北汽是大集团当中比较突出纯电动的,因为我们做的比较晚,北京市又对新能源纯电动比较重视,所以我们又把纯电动的车放在第一位。

  孙健:跟长安这两个正好倒过来。

  林逸:稍微有点区别。第四条是我们觉得新能源整车要发展的话一定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关键部件上一定要打造核心技术,所以我们新能源汽车下面有两个合资公司,一个是做电池,一个是做电机,我们自己做控制系统,应该说在三大核心技术上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第五句话比较关键,是外延内联技术创新,北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是一个后来者,比起长安来说我们起码晚五年,长安起码是“十五”期间就是国家科技部863团队的,我们北汽是“十一五”才进入到863团队里面来,我们有燃料电池大客车,还有我们做的双端子电机的混合。北汽有100多家参加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检测的,全国有两个检测的基地,一个是电机的检测基地,一个是电池的检测基地,这就是内联。外延上我们跟日本、欧洲都有合作,国内的企业我们跟上海的都有合作。我们希望通过外延内联继承创新,迅速的提升我们掌握新能源的能力,我们自己也在积极打造研发和生产能力。北汽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7.8亿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15亿在北汽福田,我们要打造一个新能源商用车的基地,那里主要是三种车,一是混合动力大客车,去年已经有将近1千辆的市场供应,二是环卫车,洒水、扫地、垃圾装运的,今年会有1千辆在北京示范运营。三是有一个50辆的出租车团队做示范运营。有17亿投入在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路线选择。

  问:我来自投资者报,刚才我很赞同大家说的中国汽车市场的蛋糕确实很大,在过去包括合资企业发展过程中间,一些核心的技术,像底盘发动机,我们都是没有掌握到一些比较核心的技术,从今后这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不是我们也会面临到同样的问题?还是说中国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这个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孙健:你的问题是说,在新能源这个环节,我们将来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多大的把握?

  宣奇武: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必须要掌握,不掌握的话就是成本下不来,最后永远要落后于国外的汽车厂家,所以要不遗余力,国家支持,企业结成联盟,因为研发费用还是比较少,中国各个企业本身每个汽车厂的销售收入比较少,跟国外比起来,研发费用仅仅占的比例2%-3%都不到,更少。这样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抱团,然后怎么把这个关键技术掌握了,再共同应用。

  孙健:而且我相信也是国家制定规划的一个核心目标。

  问: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我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是想问台上所有的嘉宾,在各位看来,在中国汽车企业里面,哪家企业是做新能源汽车最厉害的?比如像北汽或者是长安的老总,两位认为各自企业最大的竞争者是哪家企业?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论坛,所以希望能够回答的具体一些,像宣总和罗威先生二者在行业里面都是比较有研究的,在你们看来,这个行业里面哪家企业是最有竞争力的。

  孙健:这个问题是得罪人的问题,在公开的场合说谁是领先的。

  林逸:我来回答,谁都想成为最好的。

  孙健:问题是现在谁是最好的。

  问: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者我们最想超越的是谁?

  孙健:你是想说谁最领先?是比亚迪领先还是长安领先?还是谁领先?宣总是不是比较中立一点?但是他也怕得罪他的客户,跟我一样,我也不能说。

  问:就是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具体一点。

  孙健:长安最大的竞争对手,我们问问任总,你们认为现在混合电动车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者改造对象是谁?

  任勇:我认为像混合动力是TOYOTA,纯电动就是日产。

  孙健:这是你比标的对象,中国企业里面有标杆吗?

  任勇:中国企业我认为所有企业都是我的标杆。

  问:我也是想接着那位记者来问,我想问一下这个T10计划,据我所知是没有上汽和比亚迪的。

  林逸:有上汽。

  孙健:你说的是国资委的那个。

  问:没有比亚迪这家企业,怎么评价比亚迪呢?我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知道各个企业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相对比较分散,在T10之中,北汽和长安会不会互相交流,把这些技术共享化,这样的话我们打起来会更占有优势。

  林逸:有合作,T10是中国10个最大的汽车企业,肯定有上汽的。

  孙健:是中汽协搞的。

  林逸:没来的还表明没有进入到最大的10个里面。

  孙健:你大概说的是国资委的,国家的电动车产业联盟里面,这个里面好像没有比亚迪。

  林逸:那是体制问题,不是国家企业,当然进不了国家的联盟里面去,北汽也不是。

  孙健:长安是,任总有什么要补充的?实际上关键是说,要在联盟当中是不是要有分工,因为有一个说法,我是听某一个也参加T10这个联盟企业的老总说,他觉得那是一个茶话会,或者说的更难听一点是一个间谍聚会,大家就是光打听人家做什么,很少分享自己做什么,这个说法确切不确切?

  任勇:我觉得不是很确切。起码不管是T10也好还是央企联盟也好,他们的初衷是好的。

  孙健:初衷是好的,大家也认同。

  任勇:而且刚才提的问题,央企联盟和T10也有这个想法,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然后根据不同企业的优势,他来牵头某一个平台项目,然后其他企业可以参与。

  孙健:不要重复投资。

  任勇:不光是重复的投资的问题解决,而且要集中优势资源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孙健:调动这个联盟里面的优势资源。

  任勇:做出来的成果要共享,这是这个联盟和T10的初衷想法。

  孙健:但是你没有回答现在是不是做到了。

  任勇:正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孙健:我们只能点到为止。

  问:我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建议,因为我是为瑞士政府工作的。在瑞士我们比较喜欢做一个商业集群,或者是工业集群。既然咱们要发展汽车产业,我同意罗威的意思,就是说政府要进行一些引导,到最后每一个大的企业,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罗氏和诺华,周围有很多小的研究所,非常专项的研究所为他们工作,也有非常多的采购商或者是渠道商在为他工作,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集群。咱们汽车工业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

  孙健:我们政府做的这些联盟也是这个意思。

  问:这些联盟有没有向政府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说咱们遇到了问题都需要政府这一关来解决,政府太难了,他不可能每个行业都是专家。另外刚才林总说的外延内联,我住在瑞士的地区是接近德国的南部,德国有很多汽车工业在那里,有很多为他们服务的企业,可能不是专门的汽车整车,如果说需要帮助的话也可以找我们,谢谢。

  问:我来自河南新乡,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或者商业化运营究竟需要几年时间?第二国内纯电动汽车哪一家企业最领先,大家都进行了回避,我想问一下,哪一家电池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最领先?

  孙健:这个问题也会回避的,这是秘密,不然的话投资企业全都跑过去了。你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很好,我就用这个问题作为我们今天的结束语,每一个嘉宾都给我一句话来回答总结刚才这个问题,实际上具体一点,我们有一个5%市场份额的指标,就是说纯电动车加上强混,或者是Plug-in的电动车占到整个比例的5%,国家把这个5%看得很重。你们认为按照你们的专业判断,哪一年能够达到5%的目标?只要给我一个年份就好了。

  林逸:2015-2020年。

  孙健:2020年之前肯定可以做到5%的。纯电动加上Plug-in,我们国家定义的这个。

  任勇:2020年以后。

  孙健:更长的时间。

  宣奇武:我认为是2018年左右。

  孙健:这个数字更准确。

  罗威:2025年。

  孙健:我的判断是2020年之前。谢谢大家的参会,我们这场论坛到此结束,谢谢!